图像与历史研究 | 1292

高清手机影院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shoujiyy.net

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结课作业和专业实践课成果,主要分为“沂蒙题材美术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系列。

1292-1295:赵孟頫宦居济南三年考

作者:张开艳 指导教师:曲刚

摘要:赵孟頫作为元代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为政、游历、艺事三个方面,梳理赵孟頫宦居济南(1292至1295年间)的相关史料,分析画家的施政理念与艺术创作观。

关键词:赵孟頫;济南;《鹊华秋色图》

“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是对赵孟頫(1254-1322年)政治生涯的总结。赵孟頫处于宋元更迭的动荡时期,他的一生在仕元与隐居之间挣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十九岁的赵孟頫被朝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同年八月,他携妻子管道升到济南任所,开始了将近三年的宦居生活。此次经历使赵氏身处北方文化圈和江南文化圈之间,对其后续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为政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赵孟頫到达济南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负责分掌地方钱粮、教育、捕盗、江防等事务。此后,一直到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间才奉命调离济南。

《元史》记:“二十九年,(赵孟頫)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官事清简。”①蒙古人为巩固政权,在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亲民官”),掌管并督察辖区内的行政。所以赵孟頫虽然是独署府事,但并非是独立不受他人监督的。赵孟頫在《初到济南》中写到“官府薄书何日了”,在信札《致季宗元总管札》中写到“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但官事烦冗,略不得暇,至今未能一游”,《致田师孟专遣急足帖》文中“不肖自史总管南去,权管钱粮,中间凡有短少,皆为整办,文簿一新,区区用心,自谓尽矣”②,记录了赵孟頫初到济南上任时权管钱粮,重新整理所有账簿。

赵孟頫将隆教兴学放在政事的首要位置,杨载《赵文敏公行状》记:“公之为政,每以兴学校为先务。城东有田八顷,皆膏腴地,两家争之,数十年不决。责其券,则曰:‘亡之于兵间。’公曰:‘大兵后执券以相治,犹恐不得直,况无券乎?’遂以为赡学田,繇是饩廪充羡,生徒来集。”③而且,他“夜出巡逻,闻读书声,辄削其柱以记之,翼日,使人馈酒以劳其勤”④,通过这种方式表扬勤勉的学子。对于“能为辞章者,必加褒美,与之声誉,或授以法度,使慕高古”⑤,在民众面前赞美擅文者,既增加了此人的声誉,又传播了尚学之风气。赵孟頫在济南三年间大力兴学,发展教育,不仅使济南民风弊绝风清,而且培养了大批人才。

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使“至今三十年,俊义之士,遂为天下冠”。戴表元《寄子昂济南》一诗中写到:“户版自多无讼狱,儒冠相应有宾游。秋风鱼酒黄梁市,夜月笙歌画舫舟。”这无疑是赵孟頫在济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在他的管理下,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因此,在经过初任一番忙碌后,政务逐渐步入正轨,赵孟頫开始留连于济南的湖泉山色之中。

二、游历

赵孟頫秉持以民为本、以仁治民的为政理念和处事原则,使得“讼者稀少”“盗为衰息”,这让赵孟頫有了充足的时间欣赏济南的美景。

据赵孟頫题韩幹《五马图》的落款“济南东仓官舍题”知,他来到济南后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东仓。后来又在济南北园(今臧家屯)住过。清康熙时,有位园丁,在砚溪整治菜畦时,发现了赵氏篆书的诗刻石碑。镌刻诗一共两首,王士祯《香祖笔记》和《乾隆历城县志》均有记载。其中一首为:“竹林深处小亭开,白鹤徐行啄紫苔。羽扇不摇纱帽侧,晚凉青鸟忽飞来。”另一首诗为:“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襟四面天风来。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散发不冠弄柔输,举杯向月临空阶。有时扶筇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孟頫偶尔闲适的心情,观赏竹林深处的小亭、空中的白鹤以及晚间飞来的青鸟。“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襟四面天风来”也可以看出他孤独苍凉的身影,时常独自举杯于密林深谷中踱步,直至日落西山才归,这既是作者心境的呈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松雪斋集》中收录了赵孟頫关于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鱼乐楼、胜概楼的诗篇,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七言律诗《趵突泉》,并传有该诗的手书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艺事

“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⑥是《元史》记录的元仁宗对赵孟頫的评价。赵孟頫宦居济南三年间,每每闲暇之余,便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常习书法,并作有小部分碑记,通过山水游历,文物搜集,对其今后的艺术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王似峰、黄惇所著《赵孟頫年表》,将赵孟頫在济南宦居期间的艺术创作整理如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 三十九岁 十一月七日 孟頫初至济南,二十一日上任独理府事。余暇之日,留心典籍,肆力于文字书法,兴学校。作《淄川县学记》并以楷书作司马相如、杨雄等汉晋名家七赋,供赵雍临池学书所用。 是年 书《常清静经小楷卷》 至元三十年 (1293年)赵孟頫 四十岁 二月十五日 赵孟頫在东昌府官舍题韩滉《五牛图》 是月 为亡友姜彧作《墓志铭》 四月二十六日 受张君请,作《赵君谦甫墓碣》 五月十五日 书《盘阳路重修先圣庙记》 八月 楷书《王深及妻宁氏合葬志》,并篆额。又楷书《利津县新建庙学碑》并篆额。 十二月 为李倜书《道德经》,“笔力精妙”。 是年 姐夫张伯淳由福建廉访使知事应召入京,授翰林直学士,进阶奉训大夫,准告归。孟頫书《闲写黄庭》。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赵孟頫 四十一岁 八月 济阳重修县学,孟頫楷书碑文以记。 元真元年成宗(铁穆耳)(1295年)赵孟頫 四十二岁 春 方回为赵孟頫《二马图》题诗。戴表元有《寄赵子昂济南》诗。 是年 应成宗之召,由济南赴京修《世祖实录》。将入史院,又以病辞。

赵孟頫来济南任官时,正值他四十不惑之年,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除了初期官事繁杂外,后来在时间上就相对宽裕了。这给了他充足的时间放在艺术创作中。

图1 赵孟頫《临兰亭序》局部

图2 赵孟頫《趵突泉》局部

据史料记载,赵自幼从小就临诸家书法,书法风格多样,博采众家而成己风。

图1是赵孟頫早期临兰亭序的局部,图2为赵孟頫在济南所作《趵突泉》,这两幅作品皆为行书,但能从中看出赵孟頫用笔的变化。首先,从布局上看早期的作品较突兀,而《趵突泉》整体较和谐;其次,从用笔上看,早期作品还不甚扎实,过于追求原型,用笔略飘浮,而后者有了明显改变,笔力沉石,落墨遒劲,字体结构更加严谨,运笔更加圆润。

图3 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卷 局部

此卷为赵氏1292年在济南写的小楷作品,用笔细腻、筋丰骨健,给人以神定气闲、虚和宛朗的美感。赵孟頫自幼就喜欢作小字,对于小楷用工最深。在《褉帖源流》题跋中,他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早期赵孟頫的小楷学钟,如《鲜于府君墓志铭》,但从墨迹来看也只是学到皮毛而已,而此篇在风格上有了明显变化,师法以二王为主,其结体妍丽,风格整暇,方圆兼备、笔意清古。撇开了早期的“拙”古意,线条上骨力不减,而血肉渐丰。

最早对在赵孟頫书法进行讨论的是日本的神田喜一郎,他在《书道全集》中说到:“赵子昂的书法可以说有三变,最初一变在四十岁前后,是以宋代高宗的书风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四十岁是赵孟頫书法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而当时的赵孟頫正在济南任官。经过初任官事繁冗的阶段后,官事逐渐清闲,这为他潜心研究王羲之的古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而且通过赵孟頫所作诗词,可以看出赵是十分欣赏济南景色、满意在济的生活的,他内心的安定恬静也为他潜心艺术创作提供了主观上的积极意愿。

另外,提到赵孟頫与济南的联系,不得不提《鹊华秋色图》。当时赵孟頫住在济南西北十里的小别墅(今臧家屯),鹊华二字取自画中主体济南的华不注山、鹊山。《鹊华秋色图》作为赵孟頫最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创中国山水画之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整幅画面三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以放逸自然的笔法,表达出个人的诗意和内心的感情,这幅画也是赵孟頫个人风格的明显迹象。

赵孟頫于大德五年(1301年)在自跋的画卷中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这一主张,1295年他从济南回京后不久,便辞官回家休养,1299年再任各地儒学提举等。所以,通过对比分析赵孟頫在济三年的作品,可以看出此阶段正是他企图追摹“古意”的时期。因赵孟頫仕元前一直生活在江南文化圈内,画风多为院体式较为精细的风格,特别是花鸟画富贵绚丽。而他仕元后数十年,是往来于北方文化圈和江南文化圈之间的。他到济南任职时,正好借职务之便已游遍北方,并收藏了大批的古画和器物。因频繁的接触唐代及北宋卓越的绘画传统,由此对古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期的官事清简也让赵孟頫有充足的时间来研习这些古画并进行初期的探索。赵孟頫企图从南宋画风中挣脱出来,又想取唐代及北宋传统绘画的风格,1296年所作《鹊华秋色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所以这幅画在意境上多追求简率雅逸,是其创新性的画迹。

赵孟頫作为开元代风气之人,在书画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赵孟頫一生历经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把艺术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始终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他在济南的三年,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疾苦,利用公务闲暇之时游遍济南,欲隐却由于仕元而不得,所以他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的是隐逸的愿望。心系朝廷与深林,在书画中营造出归隐之乐与雅士的高洁,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注定了赵孟頫要生活于矛盾和痛苦之中。倘若他久居江南,不受济南山水熏染,他笔下流动的就不是今日之风采了。

注释:

①[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4021页。

②单国强:《赵孟頫信札系年初编》,中国书法,第37页。

③转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第56页。

④⑤同注③,第57页。

⑥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四,康熙52年刊。

参考文献:

1.【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2.任道斌:《赵孟頫系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3.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

4.赵孟頫:《松雪斋集》十卷,康熙52年刊。

5.王似峰、黄惇:《赵孟頫年表》。

6.单国强:《赵孟頫信札系年初编》,中国书法。

7.李铸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

8.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三联书店,2007年。

9.安作璋主编、张熙惟本卷主编:《济南通史》,齐鲁书社,2008年8月。

10.安作璋:《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徐泳:《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1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

13.赵华:《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东方艺术,2013年12月。

14.岑其:《赵孟頫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1月。

15.凤凰出版社编撰:《中国地方志集成 山东府县志辑 道光府志》,凤凰出版社,2004年10月。

(特约编辑:李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