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台企未来,必问道昆山。
苏州昆山连续18年位居百强县首席,去年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新台阶;昆台融合之路更是走过逾30年历程。
行而不辍,久久为功,在昆台企群星闪耀,已是当地经济命脉,更是观察两岸台企台资供应链、产业链动向的风向标、晴雨表。
今年是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落户昆山十周年,叠加了疫情后复苏之年,多个经济周期并行之下,网络与坊间不无热议:
昆山的台企还好吗?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昆山本地论坛、以及一些网络自媒体爆出“老牌台企六合机械撤离昆山”等消息,一时间真真假假,引发网络关注。
带着问题与思考,我们于近期奔赴昆山,走进台企,直面台商,发现了一些超出预期的变化,可以说暴击了固有思维。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分析报告。
供大家参考。
▲台企昆山彩晶的现代化车间
01.
实地探访三家台企
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2001年投资昆山,其母公司是台湾地区上市的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数位相机、手机影像等新兴数位光学影像领域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生产,全球范围内有员工6000人,年最大产量可达3600万台。
昆山彩晶工厂是华晶在中国大陆地区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拆解你我手上的相机、手机摄像头,不管哪个品牌,最为关键的影像芯片多数来自彩晶,这颗影像芯片可全面提升成像画质。
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一个月以后,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在昆山投资建厂。
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宗绪惠为前任昆山市台协会会长。企业的主打产品是机车零配件、铝合金车轮圈等相关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在昆山已实现腾笼换鸟,新的生产基地即将竣工启用。
厚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这家企业同样在昆山投资扎根逾30年,与前面两家企业的不同点,这家企业的全球总部就放在昆山,公司具有三十多年的高品质电阻专业生产历史,为海尔电子、韩国三星、LG、日本东芝等客户的电阻供货商。
02.
台企发展逻辑正在变化
上述三家企业正是众多台企台商的代表,一番交流,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
在昆台企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而外界对此懵懂无知,依然在沿用一些既有的经验模式观察昆山,由此引发的误判不一而足。
第一:谈外贸变为谈创新
曾几何时,台企是昆山出口额雄居前列的基本盘,台企之强首先强在出口,以前台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企业出口额多少,又占了某开发区某镇多少比例,当地干部对企业多有鼓励表彰。
今天光环还在,没有丢。昆山进出口总额的60%,来自台企的贡献。然而,走访的三家企业已经不再拿出口数字说事了。
在交流中听到更多的是创新,台企的技术实力令人刮目相看,部分产品是“链主”级别的存在。
比如彩晶是全球七成相机的“幕后英雄”,所搭配的altek影像系统芯片在全球市场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德国罗氏医疗公司的明星产品血糖仪就由昆山彩晶研发生产,目前已更替至第三代;彩晶工厂也是全球享负盛名的抛弃式内窥镜制造商。
六丰在昆经营三十年,近年来致力于汽车零部件的个性化创新,开发了改装车市场,客户不断壮大,包括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国内外知名车厂。
厚声以昆山为基地,打遍全球,目前主要产品电阻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厚声几十年来聚焦原材料、设计能力、工艺流程的创新,希望可以不被国外卡脖子,为中国技术能力独立自主尽绵薄之力。
第二:重外销变为重内需
近年来,这三家在昆台企都经历一个重大变化,从大力开拓外需到着力发展内需。
不是说外需降了,而是内需市场蛋糕在迅速扩张,内外两个市场平起平坐。
六丰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最早出口欧美,市场的大头在国外。近几年国内市场迅速扩张,第一个配套的国内客户是上海大众,接着是整个上汽,现在从南到北包括一汽大众、天津丰田、宝马、奔驰、东风日产等。
而近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板块崛起,六丰和理想、特斯拉等巨头都有份额不小的合作。
中国市场同样为厚声企业赢得了供应链优势,首先中国是世界工厂,企业上下游的客户在昆山周围都能找到,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世界工厂也在升级,国内不少企业已经扬名国际,来自这些大厂的采购帮助厚声积累了品牌信誉,间接开拓了国际市场。
第三:投资候鸟变为扎根昆山
企业是逐利的市场主体,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用工成本等要素的变化,台企会像候鸟一样一去不复返?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谣言!谣言!谣言!”谈及日前网传的台湾六合集团撤离江苏昆山的,子公司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执行副总魏授桐直接予以否认,表示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考量。
走进昆山六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内,全新的厂房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2021年起,六丰机械在昆山启动新厂建设计划,全力布局工业互联网建设,将新厂打造成为一座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工厂,整条产线的工作效率提升近50%,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这座智慧工厂,将成为六丰在大陆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对于一些人所说的“昆山用工等成本高”,在六丰机械相关负责人看来,“高有高的价值”,上汽大众、通用等整车厂就在周边,现在公司又进入了特斯拉、理想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者生产基地在东面的上海,后者生产基地在西面的常州,供货距离仅需3、4小时,因此六丰机械决定不仅要留在昆山,还将加注昆山。
扎根心切不仅体现在新厂开建、投资加码,也体现在企业管理用人的细节。
最早占据昆山台企中高级管理层职位的多数是“台干”,而现在企业普遍从昆山当地招聘管理人员。戴筱羽女士自2015年应聘进入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现在已是该企业总经理,同时还负责母公司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区业务板块。
而在厚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第一代创始人已经把接力棒交给了第二代。同时,昆山厚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计划在昆山分两期建设被动元器件全球研发中心。
在台企看来,昆山已从生产基地转向研发基地。
总结一下这次微调研的成果:
上述三家企业之外,更多案例和数字说明了在昆台企的发展逻辑已升级,打破了传统认知。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落户昆山的台资企业正在加快升级转型、增资扩产。在昆山批准设立的5814个台资项目中,有2634个项目选择了持续增资,这也充分体现了台企扎根昆山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昆山近三年来新批台资项目600个,增资项目179个,新增投资总额72.21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38.4亿美元。其中不乏外界关注的大项目,友达光电18亿美元增资扩能项目、鼎昌鑫电子5.88亿美元高频基材项目等。
03.
变化为何发生?
我用一句话总结,昆山已经留住了台商的心,留住了台企的脚步,台企台商客观上不必走,主观上不愿走。
“与其应对在外投资的各种不确定性,不如扎根昆山专心经营,不夸张地说,走遍世界都找不到昆山这么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完备的供应链”,这句话出自硕兴金属制品(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恒嘉。
几年前,因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以及响应客户要求,郭总也曾去东南亚某地投资设厂,期间,遇到了包括供应链不足、运输成本高等困难,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较昆山高出了20%到25%。
如今,郭总已经关停了东南亚的工厂,将投资和精力集中于昆山,并计划增资2000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和升级设备。
承担探路使命的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十年来,先后推动150余条政策先行先试,惠及台商台企落地生根。
2020年8月,昆山还获批设立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力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
昆山的产业环境和和供应链体系让台商台企不必走,而家一般的生活氛围让台湾同胞不愿走。
“人如在故土,家似在身边。”作为昆山试验区建设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孙德聪总结:
“这里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台湾特色小吃,有台湾人开办的诊所、医院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级学校,还有台湾人最爱的妈祖庙,我们和在台湾生活有什么差别呢?”
昆山市台协青年会会长陈由杰是一位90后“台二代”,他2003年便跟随家人来到昆山,在昆山20年,他深度参与并受益着两岸的融合成果。
2022年3月,陈由杰领到了江苏省第一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陈由杰的身边有很多两岸婚姻,孕育出了“昆台融合”的爱情结晶。陈由杰本人经营木艺艺术馆,姐夫郑佑诚在昆山黄河路附近开了一家“丸匠食堂”,主营新竹贡丸和日本拉面。在“丸匠食堂”的隔壁,是“80后”林柏宇开的机油店,以前的林柏宇,曾是台北街头一名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机车族。
更多来自台湾的年轻人早已把昆山作为投资创业的首选地,他们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努力打拼,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04.
几点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昆山的经济发展,一定绕不开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台商给昆山带来的资金、技术以及创新动力。
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落户昆山;1992年昆山第一个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沪士电子到来,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
1993年,约有100家台企来到昆山,激起一片热潮。随后几年,昆山平均每年新增90家台企,企业类型也从最初的纺织业延伸到大型制造业、服务业,这座苏南小县城一时间成了台商创业的热土。
如今,昆山已经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在昆山,实际经营的台资企业有3300多家。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利用外资的50%、进出口总额的60%均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
而众所周知,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台企的动向格外引人关注。
台企和昆山曾一起品尝过时代发展的经济盛宴,但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随着整个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台企和昆山如今也不得不一起面对新的挑战。
当年一起中荣金属特大铝粉尘爆炸事故,曾把昆山推到风口浪尖,其背后,正是企业抛光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埋下的隐患,这些年,昆山也一直在摈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鼓励企业实施梯度转移和“走出去”发展,将研发设计、总装集成及品牌营销等留在昆山。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会给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阵痛”,尤其是在台企“顶半边天”的昆山。而对于昆山和台企来说,解决“阵痛”之道在于加快企业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样的台企,未来才更加健康,这样的昆山,未来才更加大有希望。
参考资料:
1、苏商会:《30年台企工厂搬迁越南,昆山还剩下什么?》
2、新华社:《昆山台资企业数字化转型风生水起》
亲爱的读者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送限制
不星标《奔流财经社》公众号
就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
星标《奔流财经社》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常州为什么“能”(关键词:常州新能源)不知不觉中,新吴区教育逆袭了(关键词:新吴区教育)一种「看见」哲学,和一群年轻人在高新区的33天(关键词:高新区33天)试问苏州,下一个湖东在哪里?(关键词:下一个湖东)聚焦新能源,感受新常州——长三角财经大咖龙城行活动圆满落幕(关键词:大咖龙城行)到欧洲去,到全球去,滨湖的雄心正在跳动(关键词:滨湖雄心)不服输的苏南,诞生全国第二大钢铁巨头(关键词:苏南巨头)湖州加速奔跑的动能从哪里来(关键词:湖州加速)为什么说市域一体化,还看相城(关键词:相城)在无锡最大的湿地公园旁边,他建起了一座养老公寓(关键词:养老公寓)这座无锡学校,想培养一群「完整的人」(关键词:无锡学校)封城不封城之间,苏州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关键词:苏州选择)一个叫靖江的县城,为什么能在造船业打败日本(关键词:靖江)他们「逃离」上海,在马山打造了一个国家级民宿(关键词:马山民宿)金山区爆炸,背后是一个你不知道的上海化工(关键词:上海化工)一个江南小镇,装下了六家上市公司(关键词:上市公司)绿地香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专精特新”破局者(关键词:绿地香港)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